通过防御性注册来建立你的商标组合
一个品牌的成长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知识产权保护的投入。所谓树大招风,品牌的知名度越大,越容易成为欲搭便车者的目标。
很快,品牌所有者就会意识到,仅仅完成了商标注册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个可以抵挡恶意注册的投资组合,这种组合通常包括防御性注册。
一般而言,防御性注册分两种:一种侧重于类别,另一种侧重于变化。
第一种防御性注册的目的是扩大原始商标的保护范围,阻碍第三人在非近似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的商标。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在包括家具,水果罐头和葡萄酒等商品上注册了“华为”文字商标。
实践中,知名品牌在45类全类别中提交商标注册申请并试图涵盖尽可能多的项目的情况并不罕见。
第二种防御性注册虽然使用率略低,但在大型企业中十分受欢迎。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理所当然地采用了这一策略,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商标“家族”,其成员包括ALIMAMA(阿里妈妈),ALIGRANDMA(阿里奶奶),ALIGRANDPA(阿里爷爷),ALIUNCLE(阿里伯伯),ALIBROTHER(阿里兄弟)等等。
时间回溯到1995年,可口可乐公司提交了“雪碧”的近似商标“雷碧”的注册申请。假如可口可乐未注册“雷碧”,那么当他人使用该近似商标混淆消费者时,可口可乐必须通过论证商标近似,品牌声誉以及对方恶意来证明侵权行为。
但是,随着该近似商标的注册,当局将更快、更容易地确定侵权行为。毫无疑问,在某些情形下,这可能是一种更快且更省钱的策略。
你能一眼就看出区别吗?
话虽如此,某个特定近似商标的注册仅仅对潜在侵权人关上了一扇门,而恶意者总会想出其他创造性的侵权方式。可口可乐虽可能阻止了“雷碧”在非酒精饮料上的使用,但他们可能无法阻止他人使用其他近似标识,比如“云碧”。
毕竟,永远没有完美的防御,只有更好的防御。
现在你糊涂了吗?
对于像阿里巴巴和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来说,防御性注册是一项相对较小的投资,为他们节省了后期可能产生的大量支出。
现如今,迫于国内的假货市场,几乎每个成熟品牌在中国都有其防御性商标“长城”。
百度在其名下拥有近万个商标申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保护原有品牌的同时,防御性商标的存在也阻碍了一些善意申请人注册其自有商标,从而使得过度的防御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中国知识产权局已在相关规定中表达了打击非正常商标申请,包括打击商标囤积行为的决心。因为商标囤积行为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且违背了商标法的立法精神。
尽管这些法规似乎并不针对防御性商标,但现行法律并未划清防御性注册和商标囤积之间的界线。事实上,防御性注册在商标法上的合法性问题仍有待商榷。
在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注册防御性商标有特殊要求。
例如,防御性商标的申请人必须证明其声誉,并证明所申请的防御性商标与其原始商标之间的混淆可能性。同样的要求也适用于防御性商标的续展。一经注册,防御性商标将不受不使用撤销的约束。
由于中国商标法对防御性注册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防御性商标本质上是作为一般商标提交,审查和注册的,所以受到不使用撤销的约束。鉴于防御性商标是为防止侵权而注册的,并非实际使用,它们特别容易受到不使用撤销的影响。
与一些大公司在防御性注册方面的过度支出相反,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的预算不足以筑造防御“长城”。
此外,尽管防御性注册可能会节省后期维权成本,但后期维护成本仍不容忽视。大量的防御性商标意味着权利人必须面对许多定期的续展和不定期的不使用撤销。
因此,经营者需要在满足预算的同时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商标组合。
钱佳蕾
HFG Law&Intellectual Property